李庆春简介
李庆春,男,1927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直隶武安人。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1954
年毕业于该校研究班。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黑龙江省铸造学会第二届理事长。从事离心铸造理论及应用、大型船用螺旋桨质量控制、稀土在有色合金中的应用、铸件凝固论等研究工作。1970年主持完成离心铸造大型炮管研究。1976年主持完成大型螺旋桨少余量铸造工艺的研究。主编有《铸件形成理论基础》、《船用螺旋桨铸造》。李庆春先生是《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首届编委会主任,他为《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的创办做了大量工作,为《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杂志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作情况
李庆春留校后,学校领导一方面让其作为在职研究生跟随苏联专家学习,另一方面让其担任铸造教研室主任,组建教研室和实验室,准备招收第一届五年制铸造专业本科生。两位苏联专家在哈工大期间,前后给三届研究生讲课,指导课程设计和指导研究生结业论文。第一届包括李庆春共6人,1954年结业。第二届10人,1955年结业。第三届 8人,1956年结业。康斯坦丁诺夫1954年回国,丘纳耶夫1955年回国,因此第三届研究生1956年的结业论文,实际上是由李庆春和叶荣茂、徐享均、任天庆等几位中国教师指导完成的。从哈工大铸造专业结业的24名师资研究生回到原来的高校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各高校铸造专业的骨干教师和铸造教研室主任。
1952年哈工大在全国建立了第一个铸造教研室和铸造专业,国内许多兄弟院校纷纷派进修教师到哈工大来进修,如清华大学黄惠松、刘家浚,沈阳工业大学的王青澄,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任善之和孟繁玉,昆明工学院的陈永明,华南理工大学的郭安娜等。前后来哈工大铸造教研室进修的教师多达30余名。当时哈工大成为全国铸造专业学习和进修的中心。他们进修完回校后都成为铸造专业的骨干教师或教研室领导。
教学情况
李庆春所讲第一门铸造专业课是1955年为俄国学生讲的《铸造工学》,这门课本应由苏联专家讲,但苏联专家已回国,由李庆春用俄语讲这门课,讲课效果很好。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过《铸造合金》、《特种铸造》、《造型材料》、《铸造过程原理》、《铸件形成理论基础》、《金属凝固理论》等课程。
李庆春在哈工大首先创建了专业基础理论课《铸造过程原理》,后改名为《铸件形成理论基础》,在修订全国性铸造专业教学计划时得到专业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并在全国高校得到推广。其主编的第一本教材是专业基础理论课《铸件形成理论基础》,教材出版后曾在国内举办过4次讲习班,前后有200余名青年教师和铸造技术人员听讲。
李庆春在文革前我培养的第一名研究生是于桂复,文革前共培养了5名研究生。文革后其培养的第一名硕士是唐多光,总共培养29名硕士。李庆春培养的第一名博士是陈玉勇,总共培养32名博士,5名博士后。
研究方向及主要成果
李庆春从事的第一项科研工作是离心铸造。1953年陪同康斯坦丁诺夫专家到鞍钢铸管厂调研,其为李庆春选了《铸铁管离心铸造》的研究课题,作为研究生结业论文。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54年第2 期。之后在离心铸造方面又进行了几项研究,如大型炮管离心铸造、不锈钢环离心铸造、双金属离心铸造等,并获得多项成果奖。曾获最高奖项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 年12月李庆春70岁时,办理了退休手续,但由于面临许多工作,很快又被学校返聘。从1997年起到2005年末李庆春又培养了9名博士,4名硕士,3名博士后。帮助青年教师确定了《非平衡凝固技术与高性能材料》作为其原所在课题组今后的研究方向,并成立了两个实验室:《喷射成形技术及新材料实验室》和《大块非晶、纳米和微晶材料实验室》。目前在这个方向已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带领博士生和硕士生深入开展工作。